今年6月,福建一名5岁女孩的妈妈在社交平台发文求助称,她带女儿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、泡温泉,6月22日孩子出现头痛、低热、呕吐,6月27日被确认感染“食脑虫”。8月22日,妈妈发文悼念去世的女儿,称在抢救60天后女儿还是离开了。
同样在今年夏天,安徽一名6岁男孩玩水后发烧,确诊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。至于感染原因,妈妈说能想到的只有6月6日孩子在学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园里捞鱼。
据悉,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十分凶险,病死率高达98%。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今年夏天连发两起“食脑虫”感染,两名儿童在救治约两个月后均不幸离世!如此致命的“食脑虫”到底是什么?我们该如何预防?
“食脑虫”是什么虫?
“食脑虫”并不是肉眼可见的一条虫子,而是自然界土壤和水中存在的一类单细胞生物——阿米巴原虫。少数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、角膜、皮肤和全身播散性感染。
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可通过呼吸道、皮肤、黏膜的上皮细胞侵入宿主大脑,引起原发性脑膜炎或肉芽肿性脑膜脑炎,并迅速消化溶解脑组织,甚至可导致宿主的死亡,因而被称为“食脑虫”,但它并不会直接“吃”人的大脑。
“食脑虫”为何致命?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、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王磊介绍,目前,称之为“食脑虫”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三种感染病原体: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、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、双核匀变虫。
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主要有两个方面:
- 造成皮肤性损害:阿米巴原虫通过破溃的皮肤进入人体后,会在破溃局部形成肉芽肿性改变。
-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:导致患者出现间断或持续性的抽搐、昏睡昏迷,以颅内高压为表现的恶心、呕吐、头疼,大约在1—2周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。
目前对于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,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、治疗,因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。
但“食脑虫”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尽管感染“食脑虫”后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,但该病发病率极低,且存在成功治愈案例,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就有很大机会痊愈,并非“必死无疑”。
为什么玩水会被感染?
致病性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,例如湖泊、河流、温泉、水沟及泥土中,尤其在温暖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。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绍,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。
人们在进行游泳、戏水、潜水、跳水等活动时,当含致病性阿米巴原虫的水体冲入鼻腔或口腔,它们就可通过嗅神经通路进入人体,引起感染和脑组织损伤。
如何预防“食脑虫”感染?
野外虽然存在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,但真正能侵入人体的概率很低,无需过度紧张。掌握预防方法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
避野水。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,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。尤其要避免潜水、跳水,以免增加鼻腔进水的风险。
护口鼻。亲水活动时佩戴鼻夹、泳镜等防护用品。
防伤口。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。
洁鼻腔。如果有冲洗鼻腔的习惯,建议使用生理盐水,或者使用煮沸过的温水。
排陈水。长期未使用的水管,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。
向原创致敬,在此致谢!
特别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仅代表作者观点,法制维权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平台服务,本网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仼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仼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转载时均无”禁转”之字样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,于作品发布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。邮箱地址:zgfzwq_cn@163.com